- 受访人:李 东
- 采访人:张心雨
张心雨:李老师,请简述您的求学经历,您为什么选择了统计?
李老师:这个要从大学时候说起。我本科是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的,刚开始学数学教育。大三的时候,面临考研究生选择方向的问题。我当时最喜欢的并不是统计,当时学统计的人还很少。我当时最喜欢的是群论和非线性分析,研究生就准备考这方面的。但是后来老师对我建议,选方向要照顾一下未来的就业问题,所以我就改成了当时并算不上热门的统计。当时想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,于是给吴国富研究员写了一封信,问他收不收学生,得到首肯之后就报考了,最后以总分391分的成绩考入中科院应用数学所读硕士。入学之后,我还有另外一位导师陈敏研究员。
在大四的时候,我选修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,了解了一些统计推断的内容。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参数统计推断,而对非参数不怎么感兴趣,结果读研究生之后,就开始学非参数的内容。研究生时对时间序列不是很感兴趣,结果研二下学期就开始做时间序列分析。研二时对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比较感兴趣,对非线性的不感兴趣,结果后来发现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早就被别人做完了,并且有完备的理论,于是就开始转向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,主要研究门限模型。
所以刚开始的时候,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个方向,但是自己喜欢的方向发现都被别人做的差不多了,于是只能找那个你不太心甘情愿的方向去做了,但是后来也就慢慢地就喜欢上那个方向了。做研究可能就是做多了,做习惯了的一个过程。现在回想,当初这个选择还不错,因为没有别人和你竞争。你不会发现自己正在研究的东西已经被别人研究过;同时你会做出来很多基础性的结果,对这个方向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。所以我觉得自己也还比较幸运,至今也仍在尝试用更多工具来研究门限模型。
张心雨:老师您理论功底很强,您觉得这个主要归功于您哪个阶段的学习?还是纯粹兴趣使然?
李老师:强算不上,只能说比较熟悉。这并不是因为本科学数学的原因,我当时也只学过初等概率论这一门课。主要是从我到中科院读书之后吧。一年级学习了概率论、随机数学这些基础课,二年级的时候,我们组织讨论班来讨论概率论,主要是周元燊那本《probability theory》,一本绿皮书。当时安鸿志老师指导我们读了很多概率论的书,他当时考察我们的方法很有意思。他给我们一些题目让大家去做,但并不考察你是否会做,而要求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出来。他搜集了七个比较有意思的题目,我当时一共做出了五个题目,其中有三个和他给的方法简易度相当,一个比他方法复杂,一个比他方法简单。所以安老师那时候就极力推荐我去读博士。我那时读博士的意愿并不算强烈,但老师说如果你去业界工作的话可能就浪费了。如果你还喜欢读书,那我就送你去香港好不好?于是我就到香港科技大学跟着凌仕卿老师学习时间序列。至于概率论的基础都是在平时的时候,自己读书做习题。
所以说现在我教高等概率论这门课的时候,就跟学生说不布置作业了,习题你自己去做就好。概率论主要可以看这几本书:一本是钟开莱的书,一本是周元燊的书,还有一本是Kallenberg的书,或者是Durrett的书都行,然后你去做书后面的习题。做的多了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多收获,将来做研究的时候就比较得心应手。平时读到好文章,拿笔记本记录下来,经常翻看,也会有收获的。所以呢主要是靠在中科院时自己自觉读书和讨论班,以及在香港又重新修了概率论、随机过程等课程,前后一共学了四年半的概率论,又做了很多习题,所以只能说基础好一点点,没有你说的那么强。
张心雨:老师,我知道您对历史特别感兴趣。前两天和汤家豪教授座谈聊天的时候,他也提到了历史。我忽然就开了个脑洞,因为时间序列感觉和历史也有些关联,是不是研究时间序列的人会更容易对历史感兴趣呢哈哈?
李老师:没有。我从中学的时候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,当时教我们的老师非常有意思,从不让大家记笔记,上课像讲评书一样。虽然后来由于他教的太好被文科班抢走了吧,但是我这个兴趣就一直留下了。到了大学里面就看了一些历史书,然后又到了香港之后书就更多了,各个方面的历史书都有,后来在美国也看了很多。但是大部分也不是正史,主要是为了娱乐。因为有很多牛人,你看汤教授啊,安教授啊,他们也喜欢历史,为了和大家聊天比较和谐,自己就也去了解一些。我觉得统计圈里面讨论历史的人还比较多的,尤其是我们这些男的碰到一起,有时候大家不聊学术了没话题了,就开始聊历史了,这还是个不错的材料。历史呢,主要是个人的兴趣爱好,平时看专业的东西,看累的时候读一读,缓解一下心情。
张心雨:嗯老师,那您觉得时间序列跟历史会有某种共通之处吗?
李老师:嗯共通之处我倒没考虑过。不过确实有人用统计研究历史,有一个方向是历史动态学, dynamic history,还发表过不错的文章。我看到过别人的研究,是研究每个历史朝代它持续的时间,与当时朝代环境的一些关系。时间序列和音乐也有关系的,我当时在香港科技大学当助教的时候,有个学生就研究时间序列和音乐的关系。
(张心雨:嗯我之前去一个日本大学访问,他们有一个文化情报学部,主要就是拿统计来研究历史、文物等。)
对,时间序列可以预测未来,也可以预测过去,预测过去也就是考古嘛。根据已有信息对时间节点以前的事情进行推测。我们平时比较注重预测将来,预测过去也是有人做的。
张心雨:老师,您平时除了研究都有什么其他爱好?
李老师:我的爱好就是坐着,哈哈。我现在还好了,现在经常去跑步。以前读书的时候,喜欢的运动比较多,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网球这些,有时几个朋友周末一起打打牌,在香港的时候经常去爬山,一起买菜做饭。到了清华任教之后,这几年科研压力比较大的话,也没有去运动,现在好一点了,从今年暑假开始每天去跑步,3个月瘦了7公斤。
张心雨:老师您觉得一个比较好的、合理的博士生生活是怎样的?您对博士生有什么建议?可以是科研、生活各个方面的建议。
李老师:读博士本来就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。我个人当年读博士也是比较辛苦的,读书、查文献啊,给你题目之后各种事情都要自己思考自己做。对博士有什么建议的话,不同方向要求不太一样,我只说时间序列分析。个人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里面比较难的一个分支了,因为它不像其他分支是处理独立同分布的数据较多,时间序列分析里都是相关的数据,所以用的工具可能就比较复杂一些,对概率论的要求可能就比较高了。所以我就要求你两个师兄,一定要学好概率论的基础课,然后多做一些习题,增加一些尝试,掌握一些技术技巧。将来你做研究,你总不能遇到一个理论问题,就找别人去帮你做,不太现实。不能对别人的依赖性太强,这样你才可以走得更远。遇到困难的问题当然是可以找领域的其他人咨询的,但是你如果上来就问很简单的问题就不太好了。当然了,统计方法是很重要的,统计的思想更重要。你要有好的想法,并且有能把它实现的功底。所以第一个要求就是理论功底要扎实,第二个要求就是要有统计思想。
至于生活上,每个人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了。你经常去爬爬山也行,经常回家也行,周末打打牌也行,没有什么太严格的要求。但是有一点,最好是经常锻炼,这样的话精力比较充沛。不要整天闷在办公室里,有些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是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解决的,有可能是你在外面玩的时候吃饭的时候,或者你在机场、车站的时候解决的。我就经常在走路的时候想问题,有时走到家或者到吃饭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。做研究嘛,解决问题就好了,对时间地点都没有限制。
读博士这几年时间非常快,一定要抓紧时间。给你一个题目之后,就尽快尽最大努力去做。研究的时候也不要看一山比另一山高,摇摆不定,总是换题目,这样的话,最后你把时间全浪费了,一个问题都没解决。有些问题,也许你再坚持一下就解决了。有些问题可能确实太难,近期解决不了,但是老师总不至于给你这么难的题目,这样你就没法毕业了嘛。所以肯定是一个难度适当的题目让你去做,你产生一些比较好的想法再努力去做,基本上就可能解决一个比较好的问题。
张心雨:老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。
李老师: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,她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实体,是直属学校的机构。目前的制度与美国大学的制度比较相像,是一个比较有激励作用的有活力的中心。目前中心有6位全职教员、3位兼职教员,也还在逐步招募新的教员。中心招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教员,还有一些比较有名望的教授,比如杨立坚教授。中心所有教员都有海外背景。该中心是2015年6月27号正式成立的,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,发展还是比较迅猛的,出了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,同时也招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生。并开设了本科生的统计学辅修学位,清华本科生对统计的需求非常大,中心教员逐渐增开新的统计课程,以满足需求。新单位嘛,没有什么历史包袱的,大家都放开手就开始干,比较有冲劲。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主要是想让中心制度化、品牌化。
张心雨:最后一个问题,老师您了解统计之都吗?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?
李老师:嗯,知道,我以前在海外的时候就知道,当时在统计之都主站上下载专业相关的材料。我感觉统计之做的这些志愿性的东西非常棒。现在你们经常举办R语言会议是吧,每年有多少场?
(张:啊今年很多,各地加起来一共有9场)
哦怪不得每个月都看到有R 会议的通知,是不是有点太多了,可以适当减少一点,我个人的感觉哈。
张心雨:嗯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谢谢老师的建议!
访谈后记
李东老师是我未来的博士生导师,在学术上理论功底深厚,生活中又非常幽默有趣,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。清华大学统计中心科研氛围浓厚,老师师兄师姐又都非常优秀善良,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心。欢迎各位师弟师妹关注~不说了,我去学时间序列和历史去了…
编辑 | 张心雨
审稿 | 蔡占锐